1、系统与整体性原则
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层面上,这项工作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整体谋划,协调各部门力量,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这意味着需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的广泛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
在微观层面上,对于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创新,同样需要引入系统和整体思维。例如,在国家级闽南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中,技艺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保护,但在古建筑修复、建造与保护实践中,木雕刻(木结构、装饰、造像)、石雕刻(柱基、地基、造像、铺地)、砖瓦技艺(房瓦、砖雕、屋脊水兽装饰等)、纺织与刺绣技艺(寺庙常见幡、供桌布、佛像衣等)等技艺作为闽南传统古建筑营造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样需要被保护,这些子系统包括的一系列的工序、原材料、工具、能源、生产与师承系统之间产出物又互为原料。因此,对于相关子系统的的创新和传承,实际上是对闽南古建筑营造核心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本质来看,它只有在人们当前的生活系统中存在,并且是可持续重复的,才能够实现传承的目标。因此,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以及与之同层级的系统要作为子系统重复性地与人们的生活系统发生关系。如果系统中要素缺乏、关系丧失或行为消失,则可能会导致该项目的活态创新和传承工作的困难甚至失败。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时,需要采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同时考虑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美好生活原则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侧重于其工具性,可能会导致部分人民群众失去与之的紧密联系,进而感受不到所追求的美好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反之,过度强调其目的性可能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变得功利化、个性化,偏离了真正的传承价值,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时的狂欢后走向沦丧。
美好生活原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出于对真理的理性寻求,而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使之更加充实与美好。从古至今,人们追求知识和经验往往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性考量。因此,生活的实际体验和需求始终是人们行动的根本动力。
例如:泉州安溪藤铁产业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脉络,以创造美好生活用品为目标,不断创新求变,从70年代传统竹编产品、80年代创新材料的竹藤编产品、90年代推出藤铁产品,到21世纪的家居文化系列产品,产品类型与样态迎合现代人生活、审美需要,每年为安溪县创造了十四万就业岗位以及四百亿元年产值。安溪县也在2019年获评世界唯一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荣誉称号。
现代设计领域已经广泛认同以生活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也逐渐被视为关键理念。为了真正将这一理念实践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关键是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功利性到现代性价值有明确且科学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公众提供符合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
3、动态与可能性原则
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变化,携带着无尽的可能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中,这种变化不仅是历史的积累,还体现在当下人们的行为和实践中。以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为例,随着现代技术和审美的变迁,陶艺、刺绣等手工技艺融入了时代元素,通过不断创新为当代人带来新的文化体验。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或传统手段,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实用工具。它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如音乐、舞蹈、工艺等,与人们互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用”的价值。而动态的变化常常蕴含其中,例如广东端午龙舟赛,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丰富了其竞争性与可观赏性,在赛制与组织、传播上做出各种创新,甚至赛手们还使用上了碳纤维制作的船桨,这些富有时代性的创新为这项传统民俗的传承提供了全新动力。
当人们的日常需求和文化传统发生变化时,他们会与文化建立新的关系。这种新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起点。例如,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的繁琐工艺可能不再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但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简化或与其他文化元素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与可能性要求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本质,掌握其动态性与可能性,同时积极吸收新的观念和技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4、即刻与持久原则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及时行动比设定计划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对于普通人和设计师来说,无论是分享、谈论、关注、参与,这些小事都能够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是广大生活者,而这些人的传承与创新行为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丰富的实用、认知、审美功能为广大生活者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基础,而这种经验的广泛调用则为其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动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起点就是即刻行动。
从社会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保持持久性。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设定能够建立现代生活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秩序和社会评价标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阶段的成果提供积极反馈。这样的社会制度可以梳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优秀典型,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即刻行动到持久性的社会制度,这两个角度都至关重要,它们相互促进,能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创新,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丰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