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设计的技术与方法

介绍行为设计的三种方法

最先将行为心理学引入设计领域的研究者是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他1980年代所著《设计心理学》 ,通过对日用品设计案例的日常行为心理学分析,介绍了行为的七个阶段,对于理解人类行动和指导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行为的七个基本设计原则:可视性、反馈、概念模型、示能、意符、映射、约束。为设计师运用行为学在三个设计的层次(本能、行为、反思)开展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见上表。行动的七个阶段模式很简单,但对理解人类行动和指导设计,它提供了了一个有用的基本框架。 作为帮助设计师消除用户产品使用时“执行鸿沟”与“评估鸿沟”的有效工具。如下图。

broken image

 

B.J.福格博士作为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提出了福格行为模型,展现了行为的三个通用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动机(motivation)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ability)是去做某个行为的能力,而提示(prompt)则是做出行为的提醒信号。当三个要素同时出现时,行为就产生了。

福格行为模型同时展现出四个基本事实:1、行为动机越强,行为就越有可能做到。当动机很强时,人们无须依靠提示就能采取行动,还能做出更困难的行为;2、行为越容易,就越有可能成为习惯。无论是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养成,都适用这个原理,因为行为的作用原理相同;3、动机和能力要像朋友一样密切配合既有动机又有能力,才能让行为落到可能区间,如果一方较弱,那另一方就需要很强才能促进行为;4、没有提示,任何行为都不会发生。 如下图。

broken image

 

在国内,范圣玺先生从产品设计的使用行为角度,考察了文化与行为的关系。认为人类的行为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更多是后天习得的,而作为后天习得的动作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差异带来的行为上的差异,是我们在进行行为观察和设计实践时不能忽视的一点。 产品的使用行为是一个包含若干动作要素的动作系统,它包含生理的意义,还包含着深层的文化意义(价值观、社会规范、生活方式、象征、信息环境),人通过产品与文化和环境共同构成了社会系统。在此基础上,范圣玺先生进一步提出了文化与环境模型,见下表。他将生活的环境分为社会、物质、信息和自然,而生活文化与技术文化正式通过物与信息的回路建构了与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而环境的改变则必然会为生活文化与技术文化带来变革。

broken image

 

引用:

1)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2)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3:日常的设计[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3)范圣玺. 行为与认知的设计[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4)B. J. 福格. Tiny Habits[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